5月29日,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,据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介绍,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,表现为“三个突出”。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。
(资料图片)
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,年度改善目标完成
《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和《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今天正式发布。报告显示,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,年度改善目标顺利完成。
蒋火华说,这主要表现为两个“向好”——空气质量稳中向好、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,四个“稳定”——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定、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、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和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。
特别是北京市PM2.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/立方米,已经实现“十连降”,并连续2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。长江干流持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,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,实属不易。
5月17日清晨,湖北宜昌,远眺长江葛洲坝水域,林立的高楼在薄雾中若隐若现,与碧水蓝天相映。图/视觉中国
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
监测也发现,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,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。这主要表现为“三个突出”。一是部分地区个别时段PM2.5问题依旧突出。2022年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PM2.5平均浓度分别超标25.7%、31.4%,秋冬季大气污染依然较重,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。尤其是今春以来,沙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。
二是水生态环境不平衡、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。部分区域汛期污染问题突出,降雨时氨氮、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达到劣V类。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消除难度较大,一些重点湖泊蓝藻水华仍处于高发态势,入海河流断面总氮浓度同比上升8.9%,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。
三是局部地区生态破坏问题突出。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。“总体来看,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,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,还远没到‘喘口气、歇歇脚、松松劲’的时候,必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把环境质量改善的势头巩固住。”
新京报记者 张璐
编辑 陈静 校对 赵琳